下圖是一張圖粘貼在這里,看非水溶液中的膠團模型之橫截面:
還要注意的一點是,潤滑油(基礎油)精制深度的不同,以及水的P H值的大小,都會對水——油系統的界面張力有所影響。以Z初的“酸洗油”為例,下圖是不同深度精制的基礎油之界面張力,圖中的曲線,① 12%H2SO4+3%白土;② 12%H2SO4+2%白土;③ 6%H2SO4+1%白土;④ 3%H2SO4+1%白土;⑤ 12%H2SO4;⑥ 餾出油。
表面活性劑在固體表面的定向吸附,可以改變固體表面的親油、親水性質,這就是置換性防銹油、水基清洗劑、乳化液清洗性的基本原理。
所謂的潤濕現象,從理論上來說,主要以液滴與固體表面之形成的夾角(以液滴表面切線計)大小來衡量,現實生活中Z典型的例子則是在一般的固體表面如金屬之于水和水銀的兩個比較極端的現象,為潤濕與非潤濕。
接觸角θ<90°時,叫做潤濕。θ<0或不存在時,叫做鋪展。
уSO>уWO +уSW 固體在水中
уSW>уWO +уSO 固體在油中
уWO>уSW +уSO 或沒有一個大于另兩個之和時,固體顆粒處在油水界面。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乳狀液。
乳狀液與增溶不同,是多相體系,熱力學是不穩定的。而增溶的溶液是均相體系,熱力學是穩定的。
同時乳狀液又是穩定的。它之所以穩定是因為乳化劑在油水界面形成了定向吸附膜。比如陰離子乳化劑構成水包油(O/W)為例,乳化劑的親水基團向外,并電離而帶負電,各小油滴因負電排斥而妨礙其聚集。
乳狀液穩定的條件有三:①乳化劑在油水界面形成吸附膜;②較低的表面張力;③產生電荷。
界面吸附膜:膜要足夠緊密,每一種乳化劑分子可能保護的界面有一值;膜要有足夠強度,復合膜優于單一分子的膜——形成絡合物,增加親油基的相互作用力。
至于乳液的類型,則決定于兩相對乳化劑的溶解能力和兩相的相對數量。
表面活性劑(乳化劑)都是兩親分子。親水基團有水溶性,親油基團有親油性。視親水、親油基團的相對強弱,表面活性劑可溶于水,也可溶于油。HLB(親水親油平衡值)即為衡量表面活性劑這種親水(親油)傾向的一種指標。它的定義與指導作用,下次再談。
(待續)